文/金笔头
近日,财政部发出通知,要求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对2013年一般性支出统一按5%比例压减。重点是压减办公楼和业务用房建设及修缮支出、会议费、办公设备购置费、差旅费、车辆购置和运行经费、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经费等。(《新华网》2013年7月7日)
平心而论,按照5%比例压减绝对不是个小数目,这对于过惯了阔绰日子的国家机关来说,意味着从此将过上“紧日子”。然而,让人不可思义的是,不差钱的中央财政为何要给自己套上“紧箍咒”呢?
其实,李克强总理早在今年两会上就已庄严承诺“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并约法三章,要求“中央政府要带头做起,一级做给一级看”。中央之所以如此苛求自已,就是要在全国形成过“紧日子”的强大示范效应。这不仅是为了认真落实好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有关精神,也是为了通过厉行节约、盘活存量、严格控制财政支出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中央已放了尺度,立了标杆,那么,各级地方政府又该怎样过“紧日子”呢?与其说这是一道难题,不如说这是一道考题,考的就是我们各级领导千部是不是真心实意把人民记在心上,把民生放在首位。事实上,过“紧日子”并不难,难就难在:
能否心系民生“过”。时下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果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能牢固确立为人民服务宗旨,常思民生疾苦,多谋民生福祉,就没有过不下去的“紧日子”。因为财政“蛋糕”就这么大,如果豪华办公楼盖多了,“三公经费”花多了,自然拿不出多少钱改善民生,因此作为人民政府理应看着人民的脸色过日子。
能否精打细算“过”。在老百姓的眼里,理政就像居家过日子一样,怕的是遇到花钱大手大脚的“败家子”,要的是勤俭节约、精打细算会过紧日子的“巧媳妇”。过“紧日子”并非仅是勒紧腰带“熬日子”,更不是不求进取“守摊子”,而是要把钱用在刀刃上,集中财力做大事,引进项目,发展经济,为老百姓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决不搞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在过“紧日子”中有所作为。
能否强化监督“过”。一些地方和单位表面上看似过“紧日子”,实际上总是在想方设法变通过“快活日子”,比如虚列会议费支出搞福利,利用集中采购名义发放购物卡,超比例提取公积金比例等等,以致“跑冒滴漏”现象十分严重,这不但需要财经纪律“硬约束”,更需要审计部门“严监督”,同时也需要提高“三公经费”使用情況透明度,让群众和媒体共同参与监督,才能使过“紧日子”的要求落到实处。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政府带头並学会过“紧日子”,将公共财政更多的向民生倾斜,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是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是为人民服务的本质体现。唯有政府学会过“紧日子”,群众才能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