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就业”如何变成“就好业”

文章来源: 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 2013-07-10
责任编辑: 毛亚玲
放大缩小

 

学校电视演播室为学生锻炼才干提供平台。资料图片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然而连续5年就业率保持在96%的黄河科技学院,却轻松地应付了这一难题,不仅如此,他们还定下目标让毕业生“就好业”,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面临毕业生就业难的学校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职业规划 提供全程就业指导

  张训力是2012年毕业的通信技术专业学生,刚毕业就成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二研究所一名项目经理。谈到就业,他非常感激学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一时,张训力在辅导员的帮助下进行了职业测评,根据结果他把成为一名管理者作为职业目标。之后的四年中,他除了学好专业知识外,还有意识利用班长职务锻炼管理能力。在毕业时,张训力终于实现了当初的职业梦想。

  就业、创业、升学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三个方向。学生根据自身的职业测评结果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并不断进行分析、评估、修正。主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向的辅导员全程提供引领、指导、咨询、服务,从大一到大四“四年不断线”,帮助学生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实现从“我该就业了”到“我准备好就业了”的转变。

  有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黄河科技学院的毕业生不好高骛远,有的放矢,不仅就业率高,考研成功率也高于平均水平。该院的体育学院2011届毕业生孙仁龙、刘占峰、梁怀省等6人来自同一个宿舍,全部考上研究生,一时传为校园美谈。

  “快捷通道” 让学生未毕业先就业

  未毕业先就业,这是所有毕业生都梦寐以求的事情。黄河科技学院每年都有一批毕业生通过就业“快捷通道”实现这一美好愿望。

  2012年9月,学院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成功签订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中电二十二所是我国唯一专门从事电波环境特性观测和应用技术研究的国家级专业研究所,也是国际上规模较大的国家级电波环境特性观测和研究的机构之一。从2009年至今,该研究所已录用了30余名毕业生。“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很优秀”,中电二十二所负责人对黄河科技学院毕业生给予了高度评价。2013届又有30名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进入该所就业实习,毕业后就可以成为正式员工了。

  截止到目前,学院已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600多个就业实习基地,满足了毕业生就业需求。

  此外,“订单式”人才培养也是黄河科技学院打造的就业“快捷通道”之一。学院与郑州宇通重工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宇通重工班”,与苏宁电器联合开设“工程师班”、“营销班”,与河南省交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交建班”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多措并举 开展全方位就业服务

  “老师,您看看我的简历存在啥毛病?”2013届毕业生高飞听说学院举办简历门诊活动,赶忙拿着求职简历前来“看病”。在黄河科技学院,类似于简历门诊的就业服务活动多不胜数,为毕业生提供了实用而贴心的帮助。

  1997年,学院首开全国校内人才市场先河,到目前已先后与海尔、格力、宇通等3000余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发动校友返校招聘,形成了“以校内2次大型双选会为主体,百场专场双选会为延伸,网上就业市场为载体,就业基地为依托”的就业市场体系。

  毕业生中最让人放心不下的是就业困难学生。学院每年都为他们开展“一对一”帮扶,提供个体咨询、技能培训、优先推荐、就业补贴等帮助。学院还邀请创业校友讲授创业实践课程,组建创业导师团,开展创业“1+1”的对口辅导。仅2012年就邀请了15位优秀校友,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指导,受到学生的欢迎和追捧。

  “我们要办一所对学生最负责任的大学,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让学生好就业、就好业。”黄河科技学院董事长胡大白说。(本报记者 刘先琴 通讯员 李易衡)

分享
  
会员登录 密码 匿名发表

条评论

点击查看其他评论
留言须知
|
版权与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