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80后看中国

文章来源: 中国经济网
发布时间: 2013-07-22
责任编辑: 李振峰
放大缩小

    山本一平:重拾“半个中国人”身份

    山本一平在复旦大学学习中国文化,今年是他在中国留学的第二年。山本一平最喜欢读夏目漱石的小说《三四郎》,主人公三四郎的心里有三个世界。山本一平的心里也有三个世界:故乡、学堂和他目前身处的中国。

    来复旦之前的两年里,庆应大学伦理学专业毕业的山本一平在一家贸易公司工作。但他觉得自己不适合这种工作。他心里隐藏着一个从小就已生根发芽、说起来会让他眼睛发亮的理想——在日本的大学里做中文老师。辞职的时候,他的父亲建议说,要学好中文应该先到中国去,亲自体验和了解中国文化。

    由于常常把自己看作半个中国人,山本一平对自己的汉语水平要求很高,回忆起刚来复旦时在课堂上有时因听错老师的话而出丑,他至今耿耿于怀。

    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山本一平对此早有耳闻,所以他希望接受中国学生浓厚学习氛围的感染。说起3个月之后将升入文学院读语言学研究生,他激动不已。因为这样“就有机会跟普通中国学生一起上课,向他们学习了。”

    山本一平喜欢思考和发现中国和日本的种种差异,每次有新的发现,他都兴奋很久。他希望两种文化可以像两种血液一样在他身上自然地交融。在中国一年半的生活里,山本一平发现中日最大的差异是在民族性格上,在对某件事不满的时候,多数中国人会表达出来,“积极为自己争取”,而日本人通常选择沉默,“在日本,忍耐是一种美德”。

    加拿大留学生:我更关心未来的中国

    Jacob来自加拿大温哥华。两周前来到上海参加一个文化交流项目。Jacob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兴趣不大,他感兴趣的是“现在的中国”和“未来的中国”。

    Jacob对中国并不陌生。在家乡温哥华华人随处可见,对中国人的行为习惯有所耳闻。比如,中国人说话声音大,不爱排队,地铁上会互相拥挤等等。

    “但是来到中国后我发现,人们要比我想象中的有礼貌”。Jacob对身边中国朋友的印象出奇的好。“他们对我都非常友好,比如他们如果在讨论一些事情的时候,我在旁表示不理解,他们就会尽可能向我展示,让我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有一次我去餐厅,看不懂菜单,老板就直接带我去厨房去选菜。”

    Jacob认为,来到中国就要主动去适应中国的风俗习惯,而不能以自己国家的文化来要求中国。“中国的确有很多大声说话的人,但不能因为说话声音大,就料定他不是好人。”

    提起故宫、长城等国人引以为豪的历史古迹,Jacob似乎兴趣不大。Jacob喜欢在街上走,与街边的小贩聊天,他认为这样能了解到更加鲜活的中国。“我来中国,想要了解的是互联网上没有的东西。”

    Jacob并不打算到诸如北京、广州这样的大城市游玩,他感兴趣的是中国的中小城市。“等我回国把汉语学好了,我要去中国的小城市去看看。大城市已经没有发展空间了,中小城市的发展潜力将决定未来中国。”

    意大利留学生:了解中国 从接触中国人开始

    小月热爱旅行,读过《红楼梦》与屈原的《离骚》,最喜欢的中国作家是张爱玲。当谈到自己的名字,小月称自己曾在“小月”和“小花”间犹豫,最终还是选择了在中国文化中寓意更深远的“小月”。

    2010年9月,刚到中国的时候,小月不会说中文,经常不出门。虽然来中国之前,她已学过3年的中文,但是中文交流并不如想象中容易。小月决定走出校园,去接触新的汉语。“比如理发店,买东西,坐出租车,我知道这可以学好中文。”

    在了解中国,学习中文的过程中,小月经常跟她的中国朋友去咖啡馆,和不同的人聊天。“在意大利的时候我就在家上网,但是在中国我喜欢出去和人交流。我的中国朋友会请我去她家吃饭”。在这过程中,小月越来越了解中国。

    小月初来上海,遇到很多问题。幸运的是朋友们不断地鼓励和安慰她。并教给了小月“慢慢来”、“没有问题”和“谢谢你”,这三句话也帮助她迅速地调整心态,逐渐地融入新生活。尤其是“慢慢来”已然成为了她的一句口头禅。这三句话,对她来说不仅仅是简单的日常中文,也早已成为一种中式的生活哲学。

    作为意大利姑娘,小月在适应中国的同时,也体验到了一些文化差异。在民族性格上,小月认为意大利人更为开放,“比如年轻人离婚,在意大利这是自己的事情,人们不会有议论,但在中国人们喜欢议论别人为什么离婚”。小月认为在中国传统更重要。“很多人在婚后还注意照顾父母,但在意大利人们婚后往往不再注意照顾父母,这是一种差异。”

    在谈到“成功”时,小月认为意大利人对“成功”的看法较为多元,有些人看重事业,更多的人则看重家人与朋友,而中国人近年来则多看重事业上的成功。小月认为“我要的是高兴,收入并不重要”。

    拉脱维亚留学生:请保持一点点距离

    雅娜本科毕业以后来到中国,虽然已在中国待了两年,但她的中文并不流利。她觉得中国朋友不多是汉语水平无法提高的原因之一。

    和典型的欧洲女人一样,雅娜“欧式”脸孔常常引起亚洲人的好奇,“如果我在街上问路,人们不仅会很热心地告诉我该怎么走,还会问我很多别的问题。他们会问我是哪国人,来中国多久了”。

    中国人的热情友好让雅娜感觉不错,因为“在欧洲就不是这样”。但雅娜也察觉到,这种热心似乎是特别“针对”她这样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中国人对身边的人好像比较冷漠”。她说“世博会期间,我在拉脱维亚馆当志愿者,看见有个游客晕倒了,很多人都只是在旁边看着”,最后,是雅娜打电话叫来了急救人员。

    雅娜说她刚来中国最不习惯的就是“人多”。坐地铁,甚至在食堂吃饭,“他们会直接在我身边坐下,挨得很近”。在欧洲,“人们之间很自然地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彼此不会打扰。甚至讲话、吃饭的声音都会小小的”。

    西方文化中,个人隐私、个人空间往往十分受重视。雅娜刚来中国的时候,遇到那些直接在她身边坐下的人会生气,她希望自己的隐私得到尊重。中国人的“隐私和个人空间意识”不如西方人强烈。但是她同时也表示“你有你的文化”。来中国前,妈妈告诉她,要去了解不同的文化,“我还要去接触去了解,至于喜不喜欢,其实没有太大关系”。

    西班牙留学生:学会了解 才会习惯

    芭小花,西班牙女孩,2009年来中国学习汉语。人如其名,她的性格随和亲切。

    夏朵餐厅,是芭小花常来的地方。她喜欢这里的食物干净卫生。在中国,芭小花最受不了的事情就是排队。“吃饭需要排队,付钱需要排队……”小花开始觉得不可思议,心里不舒服。小花喜欢在周末或者节假日到处走走转转,体验中国风情。很多时候,小花都觉得“人太多太多了”。当然,小花说,现在她已经习惯了。人太多的地方,她会避开;有些必须要排队的事情,她也已经适应。

    由于经常在饭店吃饭,和服务员打交道是芭小花每天必做的功课。小花说,时不时会看到中国客人对服务员发火。她说自己很不喜欢这点。

    据小花介绍,在西班牙,饭店的服务员是比较重要的工作,没有人会看不起他们。在西班牙,客人一般不需要呼叫服务员。小花说,西班牙的服务员会及时发现你的需要,在你有需求之前,服务员已经来到你身边。在中国,如果客人要买单,需要再三呼喊服务员,而服务员不一定能及时出现,或者对客人的态度也不好。

    尽管小花已经习惯这种行为,但她依然坚持着自己对服务员的那份尊重。小花认为,我们应该设身处地地为对方想一想:服务员的态度不好,可能是因为老板对他不好,或者收入太低,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是服务员的错。

    刚来中国的时候,小花对电子摄像头并没有什么好感。但随着对中国了解的加深,她渐渐地由反感转为喜欢。一天,小花和朋友乘坐出租车。下车的时候,朋友把包落在了出租车上。他们只好去派出所求助。警察确定时间、路段后,通过查看监控录像,找到了那辆出租车,并找回了遗落的包。小花说,我喜欢中国,这里安全。

分享
  
会员登录 密码 匿名发表

条评论

点击查看其他评论
留言须知
|
版权与免责声明